舊區重建,有人說成是屠宰了舊日文化歷史,把特色建設一掃而空,未免過於無情可惜。但若然配合到所在地的背景和原來面貌加以創作,不但能夠保留地方本來的情感,更能透過清新視角,重新演繹、繼而活化一系列舊區。
位於西安的民樂園區於2009年被清拆,並改為混合城市街區使用,引來大批商家進駐發展,其中一間公寓的屋主便決定把430呎的空間改造成民宿,迎合當地愈見活力朝氣的社區發展。
這個長型的單位原本為一房一廳的典型格局,客廳與睡房直接相連,廚房和洗手間則並列一方。幸而公寓的陽台面向西方,天然光線尚算足夠。
為了讓住戶能在新設計的民宿內擁有不同凡響的多層次住宿體驗,設計團隊決定重新改造單位的格局,打造有序變化;接著便要打造適量的通透感,促使使用者對自身存在的反思;最後就是設計出既聚集又分離的空間結構,讓意料以外的新行為模式自然而起。
如是者,團隊先拆去洗手間的非主力牆用以縮少其面積,為共用範圍騰出更多空間。話雖如此,洗手間內仍可分成坐便器和淋浴間,外面則擺放了一部洗衣機。
廚房的非主力牆也被拆去,改以工作檯面作分隔元素,既可以讓使用頻率極高的廚房空間獲得解放,讓分別置身房裡與在廚房煮食的人在視線上多作交流互換,與此同時,又可以藉著增加每道邊界的厚度,拉近不同用途空間的距離。
設計團隊另一重點設計就是成就「行」與「止」的區域,「行」即是鼓勵人們活動走動的位置,也就是客廳、走廊和睡房,三方既可相連也可獨立而處,解決民宿應具備的基本需求。睡房方面則透過增高地板,再把床位作陷入式安裝的獨特方式,製造2.5米高的樓底距離,讓人豁然開朗。
此處特別用上白色乳膠漆和瓷磚等建材作裝飾,加強每個相關空間的連續性,過渡自然無縫,地板則以混凝土和木材作鋪砌,劃分不同領域。
而「止」的空間則在於提供可作停留的地方,並用作連繫幾個出入門口和「行」的位置。當中利用白色吸塑面板作傢具面材,跟邊界用色統一,傢具方面則以實木為主材,增加柔和溫暖的情調,讓人自自然然想慢下腳步休息。
跟大門相連的大出入口跟客廳相連成梳化閒坐區,更附設不同深度的選擇供人坐著、靠著或躺在其中,觀賞投射牆上的電影電視節目。
西面的出入口則結合睡房和工作間,以小小的包裹式空間讓人們體驗獨立性。
再加上跟南北邊出入口相連的走廊,大家身處不同空間時也能衍生出互相對視的可能。
藉著模糊不同區域的界線、重整空間結構的大小,即使身在小巧如此空間,也可喚起身體對空間的感知,為住宿體驗奠下嶄新定義。
攝影:王嘉琪及雒梓涵
更多精彩內容:香港半山寧靜一隅:體驗日本侘寂美學的知性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