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個世紀以來,對於創意究竟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培育的說法依然爭議不斷。
始於紐約的駐香港設計工作室Lim + Lu背後年輕動力Elaine Lim和Vince Lu絕對是前者的有效力證,說明出眾的視野目光實為某些人的內在特質。
Elaine的父母同為藝術家,而Vince則為建築師之子,二人也自然走上創作路向,到Cornell University唸建築系,並因此而相識。任職過多間公司後,他們轉戰紐約,並決定建起自家品牌,把焦點稍為從外至內轉移到室內設計、傢具和較小型用品上。在美國尋找原型的費用實在高昂,於是Elaine和Vince決定搬到香港,不但能跟生產資源拉近距離,而且更可與家人更靠近。
最初找到這個即將成為自己家園的單位時,它與今天清新活潑、陽光燦爛的氣息完全是兩碼子的事。「單位原為三房,間隔過多、感覺封閉。」Vince指:「我們曾經在紐約的頂樓家居住過四年,所以,當前要務就是要把紐約風頂層風格注入香港的典型單位格局內。但當然,要在香港找到類似空間非常困難,問題就是你會怎樣重新審視傳統單位。」
色彩與磚片成了Elaine和Vince設計哲學的要角,在精緻美學與獨特個性之間拿捏平衡。
第一樣要拆去的就是把空間對分的長黑走廊。Vince解釋:「我們當時的想法就是,香港標準單位實在太多走廊了,浪費大好空間,所以我們決定拆去所有,將清出來的位置改造成可用元素。」
更多精彩內容:7個讓你一見傾心的小巧家居設計
他們最終構思出以主範圍為本的巧妙格局——客廳和睡房以木地板和白牆相連起來——也就是Vince口中所說的「支援空間」,可作重點範圍的擴展部分。其中的建設獲「粉紅房間」暱稱。
他解釋:「是可作為客廳延伸部分的書房。它的用色與別不同,走進去會感到腳下獨特質感,所有延伸空間也鋪上觸感較涼快的地板,跟溫暖木材起鮮明對比。我認為,粉紅房間和部分傢具作品,的確能完美體現Lim + Lu的靈活生活哲學。」
二人於工程完成後四個月遷進單位,當時只有一張床褥。Vince說著:「談到室內設計,我們擁戴循序漸進的緩緩過程,但這實在很少見吧,畢竟客人多數都想盡快收貨。搬進單位後,我們先安頓下來,然後再才開始思考想怎樣設計——幾乎成了本質主義。基本上我們設計出所有元素,除了座椅和燈飾——多數從紐約舊居帶來。」
更多精彩內容:當代魅力與古典雅致並存的屯門家居
「傢具可以是靜止、長駐不變,有時難免會讓人生厭——特別是我們。」Elaine補充,並解釋為何自己大部分傢具也可被重新組合或定義。焦點作就是那張框架桌,不停因應倆口子的日常生活而隨時改變。
We moved in, settled down and then started to design what we really needed – it became like essentialism, almost.”
— Vince Lu
色彩在他們的家居中同樣扮演要角,雖然此情況並不多見。「受過正式訓練當建築師的我們多數只會看到素色元素——和白色組件,那就可以排開所有讓人分心的細節、看清空間。」Vince指:「但當我們慢慢轉行當室內設計後便發現:『這才是現實生活。』絕不是在書本或工作室內學習建築一樣。人們都喜愛在生活空間看到色彩。然而,我們也盡力在兩者間拿捏平衡;部分你擁有的東西非常素淨,我們則加入某些色彩混搭。」
最奪目的用色留待支援空間使用,從夢幻粉紅以至翠綠色澤也有包括,後者更為浴室抹上豪華魅力。滾頂浴缸設計更顯奢華氣派,全出自Elaine之手。「我爭取了很久才能成功得到這浴缸。」她說:「Vince當然並不同意,但我兒時的家就是擁有一間寬敞浴室嘛,所以不慣用香港那些典型、常被人忽略的款式,難以在其中享受。我喜愛沉浴時刻,終能心願達得。」
The open-plan living room, filled with furniture designed by the creative couple specifically for the space, flows into the bedroom and beyond
的確,Elaine和Vince的家絕對是樂於奉獻努力的成果。同等思量也獲投進不同特質、陳列擺放的個人作品、裝飾和傢具中。「收藏隨年月增加,也在不停自我策劃。」Vince說:「對部分作品來說,總有它們的特定位置。我們希望仔細規劃整個生活空間——也就解釋了我們為何要設計傢具、產品和室內裝潢——我們深信設計是一種生活方式,理應將它視為一整個個體。」
更多家居導賞和室內設計故事盡在Homes。
本文原載於2017年4月號刊。
The post 歡迎光臨設計工作室Lim + Lu創辦人的溫馨家園 appeared first on Hom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