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美的東西,終究會消逝。建築,既是能捕捉「美」並使之轉化為永恆的一種方式。
傳承至後代,歲月在斑駁的磚瓦上留下深刻的痕跡,後代兒時的記憶也跟著剝落、脆化。當城市開發的腳步越來越快,「居住」變得不是新蓋或改建的唯一需求,我們對於住宅的想像和目的似乎跟著變得模糊,甚至對那些傳統的、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物,覺得疏遠、冷漠。
傳統三合院的格局,從 1960 年代起曾歷經三個不同時期的改建,先是將右邊廂房移至左側,間隔十五年後再新建增設右側廂房。而早期是以竹編加上敷土漿、外牆塗抹石灰,然後木柱與磚造底座作為建築體的基本結構。前一次的改建是在1988 年,僅對三合院的正身處理。這些修建都是由未接受過教育也不識字,卻能繪製建築設計藍圖的爺爺,他從無到有,一手包辦彰化老宅的設計與施建,承載了設計師與他父親世代,以及其他家族親人們共同回憶的最佳見證。
「動線,成為一切的初衷和體貼。」這次的改建,是由家中第三代從事室內設計 必設計 Studio B 的設計師陳維宗所擔綱。2011、2013 年,奶奶和爺爺相繼離世,更是觸發設計師竭盡所能想將象徵家族精神的建築標的物給保存下來。除了需考量到如何保持傳統三合院式的住宅外觀,還必須遵循風水和文公尺上的尺寸定義,另外,再加上設計師多年前在義大利米蘭短暫遊歷時所受的啟發,新與舊的創意結合要如何由外而內、再由內向外,則成為在設計規劃上的重要關鍵。
除此之外,因考量到改建後是作為父母親及全家人能共享天倫之地,長輩使用輪椅移動時的動線、新婚需要有的大床,將原有空間內的隔間化繁為簡,一來保持動線上的寬敞,或是正廳與左廂的地板高度,與長幼有序、左尊右卑有關,這些是過程中處理起來頗為棘手的部分。設計師還將奶奶的嫁妝檜木床板,用作為天花板料材,懷舊物件的保存與裝飾,則又繼續以新的面貌轉生傳承。
從內部的格局結構來重新思考,打破過往的生活型態,將現代人的起居習慣納入設計圖紙之中,生活機能與收納的巧思,賦予了這間位在彰化二林老宅另一個新的生命,保存原有的外觀、線條和比例,也是對過往前人的一種緬懷與崇敬。設計師 2008 年踏入設計產業的前夕,萌生了改造老家的念頭,從自身最源頭的記憶回溯,從最貼近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尋找突破,老宅完工後同時也完成了設計師的終身大事,未來關於這座老宅的故事,從現在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