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 Lindman的赤柱家居美得像叫人珍而重之的傳家之寶,難怪當她反覆猜想這幢住宅大廈將來的命運時,確實令人驚訝。Helen回想附近一所房子的下場:「數年前一間位於7號的美觀舊房子遭拆卸,被迫為新建設讓路。在香港,你永遠都猜不到建築的下場。」對於任職室內設計和物業發展界的Helen來說,這一切絕不陌生。
從瑞典遠洋而來的Helen自2005年起修葺公寓大廈。當他人收購拆去舊式建築時,Helen卻悉心以瑞典美學照料這些老化大樓,修好邊緣和電力。今年6月1日,Helen便準備為差館上街11號新項目揭幕。
Helen家居陽臺飽覽大潭灣美景,她說:「我在大廈住上8年,8戶鄰人中只有2戶遷走。」說著,Helen指向從相鄰的香港航海學校駛出的遊艇:「面對如此景色,誰願離開?」
除此之外,還多得Helen和丈夫Arne的經驗眼光,悉心佈置收藏多年的藝術品。
飯廳的對牆掛有Matthias Schaller拍攝的西方舊式客廳特大攝影作品,以及出自慕辰和邵逸農之手的中國傳統學校集會照片。「飯廳具房中房之感。」Helen談到這間壁板平衡的房間時說道,黑色飯桌上更置有手塗的絲燈罩:「十多前年我們在威尼斯買下這盞燈。我和Arne本該留在美麗酒店內,但卻花錢買了這盞Mariano Fortuny燈具,並帶它回家。」
Helen的作品大多以色彩為主導。她不厭其煩地去色、重鋪磚塊和為所有地板重新髹上白色,為家居打造基調。然後只挑白、深藍、啡和黑4色裝飾。她一絲不拘地作修飾,有次在中環一條繁華街道駕車時,更因櫥窗一個藍色花瓶而緊急煞停。這時她便想到客廳欠缺的正是裝飾拼圖。
順利將花瓶融入家居後,她仍覺得工作尚未完成。藝術品不停重新擺放,「讓家人重新發掘這些見慣了的藝術」。她最近將Meta Isaeus-Berlin油畫從客廳移到主人房,掛在Nick Bashall描繪Helen 3名子女Alfred (13歲)、Alice (12歲) 和Alexander的素描對面。後者年僅1歲時於2004年節禮日遭海嘯沖走。
2005年,Helen在泰國經歷悲劇後來港定居。多得丈夫鼓勵,曾任律師的她轉行染指室內設計,一解喪子之痛。她發現以意創作的療效甚高,當作職業還是興趣她也非常享受。數年前,這家人從泰國迎來了一位小女嬰,名叫Aline。現年5歲,與哥哥和姊姊同睡在Helen專為交流而設計的睡房中。在Helen和Arne的安樂窩裡,家人才是最無可取代的無價寶。
攝影:Edgar Tapan
造型:Bridget Saunders
更多精彩內容: 住進大自然的家居設計:綠意處處的台北小樹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