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早前拍出一幅有史以來價值最高的加密數碼作品,為非同質化代幣打下強心針;但對於數字資産的前景,業內人士卻有不同看法。
「作天我們剛賣出第一幅NFT作品!」
這是四月初。設計師Hannah Szabo和拍檔Gustav Szabo(又稱 Szabotage)剛剛在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下稱NFT) 交易平台OpenSea上,賣出了第一件作品。總成交額 —— 以太幣一個 (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交易當天,一個以太幣大約相當 於1,967美元。
賣出的作品名為「Hong Kong On My Mind」,是一幅黑白色街頭塗鴉,上面描繪了一副面孔以及香港的天際線。
Szabotage出生於英國東南部海濱小鎮布萊頓,2013年從倫敦移居香港,並於2016年在四方街創作了這幅塗鴉藝術。對於不再實體存在的藝術品來說,能賣出一個以太幣算是不錯了。雖然這幅塗鴉不再存在,但NFT的出現,讓「Hong Kong on my Mind」得以在數碼世界保存下來。
那究竟NFT是甚麼?
我們用加密貨幣作為例子。每一個加密貨幣,例如比特幣,都具有同等價值。意思就是,用一個比特幣換另一個比特幣,都只會獲得一個比特幣。但NFT不同——它是一種不能被複製的數碼資產。擁有NFT的數碼藝術品,在區塊鏈中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該NFT永久記錄了作品的原創者、每項交易,以及每一位作品的持有人。
所以,當「Hong Kong On My Mind」可以被無限次拍攝及截圖, 唯一真正有價值的,是在其持有人的數碼錢包中,與NFT掛鉤的那一件。擁有一年NFT作品,等同於擁有一件藝術真跡,或一輛古董車。
但NFT會成為藝術界的大勢所趨嗎?
「它已經是。」Apre Artnet創辦人Gillian Howard如是說。「你看佳士得那幅以港元5.4億天價成交的數碼作品就知道。當然,這是萬中無一的例子,但如果NFT的勢頭能夠持續,再有天價數碼作品成交的可能性也不低。」
NFT不是甚麼新東西。這種數碼資產早在2017年便出現在以太坊上。之前提及的佳士得成交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及當代藝術家Krista Kim早前以約400萬港元賣出的首間虛疑住宅「Mars House」,無疑把NFT成功推向主流市場。
疫情限制了社交,變相令大眾花在網上的時間大大增加。對於不少藝術家而言,這是吸引新買家的機會。而NFT的興起,正好為藝術家們提供與新買家在線上互動的機會。
Szabotage之所以識認NFT,全因技術貿易公司Smile Research行政總裁Benjamin Rameau的介紹。而Rameau自己平時也有收藏Szabotage的作品。
「街頭藝術一向較難獲得贊助。但隨著NFT的出現,我相信情況將會改變。尤其因為街頭藝術經常被拆除或破壞,當它可以(在區塊鏈上)永久保存,就變得相當吸引。」
兩個月後,Szabotage成為首批嘗試NFT的香港藝術家之一,他把首兩件作品放在OpenSea出售。Szabotage現正與Apre Artnet的Howard合作籌備一個有關NFT的數碼展覽,並將作為今年12月的亞洲數字藝術博覽會的序幕。
Szabotage表示:「我從來沒有買過比特幣或投資股票。現在有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便可以更加貼近市場動向。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世界。」
非牟利機構Eyebeam執行董事Roderick Schrock解釋,NFT提供藝術品的成交記錄,對收藏家而言,相對較易掌握。
Schrock續說,雖然NFT的勢頭將會持續下去,但他認為NFT並不是一個現象。
「對藝術家而言,現在無疑是一個關鍵時刻。但時間會證明這 項科技否會持續對市場起作用。」
Rameau的看法一致:「NFT作品作為一種數碼藝術,能夠在區塊鏈上長存,方便了買賣。」然而,他認為由於低質素的NFT作品能夠以高價賣出,令NFT領域存在著泡沫的危機。
「NFT藝術作為資產是可以的;但我不建議以NFT藝術作為投資。目前該領域缺少了基礎架構,這可能要等上數年才會出現。」
當然,NFT是一項有潛力的技術,令一眾藝術家成為了最大得益者。這似乎合情合理。
「這項技術能夠引起大眾注視在藝術與科技領域上的偏見和不平等問題。這可能是虛擬藝術,例如數碼藝術,與市場之間關係的新起點,一個對藝術家更加公平的新視野。」
Szabotage總結,NFT在未來可能會經歷大起大落,但他會繼續研究該技術在藝術市場的發展空間。
「我們期待NFT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