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急速的現代化發展大概早已讓身處當中的你我忘了稍停下來,細看四周已被遺忘的景象。
生於1960年韓國釜山的著名藝術攝影師金?暎(Kim Woo Young),善於捕捉廢棄建築和大樓的面貌,以及城市與大自然的風光。「那時候的釜山可說是未發展周全的落後地區,但我仍然深深記著沿海的景色、聲音與氣味,每次想起釜山,也總感覺陣陣鄉愁。」金?暎憶起舊日生活時,這樣說著。他剛於上月訪港,為本年9月的香港個人展準備就緒,我們乘時與他進行了人物專訪。
我第一個「離鄉背井」的外遊經驗就是年幼時的濟州遊。甫到達,我完全感受到旅遊能賦予的自由解放,還有獨處的靜謐。這種流浪式的漫遊生活,即使在我搬到首爾上高中時也一直跟隨。我獨個兒在漢江大橋上看過無數日落,感覺像被徹底釋放了。這也解釋了我喜愛獨處的個性。我享受與人交流,但大部分時候我依然極有逃離的衝動。
移居首爾後,城市工業化的急速發展朝我洶湧而上,涉及的層面包括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對我造成深遠的影響。那時我積極參與學生集會和遊行,最後更因此被停學。接著我從事過多個行業,DJ、開餐廳、國會議員秘書等我也做過了,得出的結論就是我一定要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
大學時主修城市規劃設計,攝影就是課堂的必要技術。於是,我花了大量時間紀錄首爾的城市面貌,同時也學會了不少攝影技巧。與此同時,電影與音樂界的專家和同學們也深深吸引著我,也讓我有機會跟不同界別的藝術家見面接觸。累積了這些寶貴的經驗後,我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攝影。這是我可以在不依賴他人的條件下,也能夠獨立製作。這種藝術就講求我與相機的關係。
我一直對建築、街景和天然景貌充滿興趣。資料搜集這一環最花時間,我會紀錄下所有景點位置,拍攝前最少三次重回該址。攝影技術本身其實沒甚麼複雜性可言。我多利用標準鏡頭,不加額外格式,捕捉肉眼可見的真實景象。我會待到最能記下事物最近乎現實的那刻,把眼前之景拍下來。光是最重要的元素,只要挑好時間拍攝就能夠控制。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會被視為尋找詮釋城市及天然面貌的全新方式,而非隱含特定訊息的試驗作品。相機只是捕捉眼前景物的工具,城市景物如吸引著我的大樓、房屋、街道,才是背後的故事。我常拍攝的對象多為棄置的建築結構,靜靜守候一角,彷彿已與世界再無關聯,這種對立局面就讓我想到,這些地方和建築是如何建築而成?後來又是怎樣被人為所破壞?我們的將來是以此為基礎嗎?
後來搬到紐約居住,開展創作旅途,在遇上美國藝術家Edward Ruscha前,我的攝影作品傾向注重細節和前衛。他對我影響深遠,讓我擴闊創作視角。當然還有Edward Hopper和David Hockney。
9月在香港Soluna Fine Arts藝廊舉辦的個人展裡,我會帶來攝於美國和韓國的攝影作品,主題還是以圍繞城市面貌為重點。美國的攝影作品多數為荒蕪的街頭和廢棄大樓,而韓國的作品就捕捉了傳統韓屋的面貌,並以抽象的圖片水彩形式展現。
亞洲和西方的攝影教學方式完美是兩碼子的事。西方的教學模式以藝術為本,讓你從內至外發揮。韓國的教學方法則著重相機本身的功能與攝影技術、歷史等。當然,這些基本知識你不能不會,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學習建立自己的創作哲學,不只講求鏡頭前的景物,而是捕捉景物的鏡頭背後意義。對我來說,當代攝影是一門藝術,從你的內在由衷而發,而不是從他人或其他外物身上衍生而來。
更多精彩內容:【人物專訪】網絡紅人攝影師Chak Kit自學成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