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過法國羅浮宮、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並欣賞其建築設計,相信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 (1917 - 2019)這個名字會在你腦海浮現。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Facebook SharePinterest ShareTwitter ShareShareURL copied

如果你去過法國羅浮宮、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並欣賞其建築設計,相信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 (1917 - 2019)這個名字,會在你腦海浮現。

貝律銘

 貝聿銘站於麻薩諸塞州多切斯特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外,1979年  

圖片提供:©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人人去拍照,讚歎欣賞,然而當年貝律銘提出此設計卻八面受敵,被法國社會各界猛烈批評,認為設計太前衛,有失體統,令他承受沉重壓力。千古不變的定律:創新就要吃苦頭,但時間證明一切,他「用光線來做設計」沒有錯。

Grand Novure

一名新娘在大羅浮宮計劃(1983–1993)的黎塞留通道留影,巴黎  M+委約拍攝,2021年

圖片提供:© Giovanna Silva

Nourve

大羅浮宮計劃(1983–1993)中黎塞留館皮熱中庭室內景觀,巴黎   M+委約拍攝,2021年 

圖片提供:© Giovanna Silva

除了法國羅浮宮,他另一代表作:中國銀行大廈,當年同樣反對聲不絕,因建築外型像一把刀,風水不好,其實設計靈感源自竹子,代表節節上升。太多人不願去明白,就開口批評,可知風和水也會流動,隨著時代改變,中國銀行大廈已成為香港特色建築之一,享譽國際。

中銀

從中銀大廈(1982–1989)眺望舊中國銀行大廈和遮打花園,香港  M+委約拍攝,2021年

圖片提供:© 何兆南

貝聿銘備受矚目的建築項目,還包括美國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展覽館、日本美秀美術館、中國蘇州美術館、北京香山飯店,以及卡達首都杜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他擅長運用鋼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等設計具現代主義的建築,其作遍佈全球,在建築史和流行文化領域地位高崇,對後世影響深遠。

透過歷無前例首個聚焦於貝聿銘的大型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鉅細無遺地審視這位20和21世紀極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作品。

貝聿銘

貝聿銘與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及賓客,在香山飯店的開幕典禮上,1982年

圖片提供:© 劉香成

聯合策展人王蕾和陳伯康表示:「貝聿銘是國際享負盛名的建築師,但人們對他,以及他的貢獻了解甚少。我們希望藉著這次展覽,進一步揭示這位建築師在個人、城市,甚至世界不同層面的影響力。」

這個全面的回顧展,將這位著名建築師的作品歸納為6大主題:

  • 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展示貝聿銘成長和修讀建築學的經歷,為他日後能夠揮灑自如地融合不同文化、結合傳統與現代,奠定穩固基礎。 
  • 房地產和都市重建:揭示貝聿銘任職於紐約房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這段鮮為人知的事業經歷,以及1960年代他在美國及後來在美國以外地區,曾參與的混合用途規劃、住屋和都市活化項目。 
  • 藝術與公共建築:聚焦貝聿銘所設計的博物館,以及他與亨利摩爾 (Henry Moore),以及趙無極等藝術家的緊密合作。在此部分可見他視博物館為公共空間,深信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也可見他對當代藝術的喜愛。 
  • 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揭示貝聿銘如何憑藉其精湛的建築技藝和解決問題的高明手腕,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敏銳體察,在許多重要的委約項目中成為客戶信賴的合作夥伴。在他職業生涯中的這些重要項目,既獲得客戶支持,亦曾引起爭議。 
  • 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展示貝聿銘及其團隊在採用物料和建築方法上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對混凝土、石材、玻璃和鋼材的運用,藉此造就建築設計上的創新。 
  • 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探討貝聿銘長期以來對於為不同歷史、傳統和生活方式設計現代建築作品的濃厚興趣,特別是與他故國有關的建築項目。他主要將文化和歷史建築原型去蕪存菁,從中獲得構思造型和空間的方針,以滿足現代的需要。

貝聿銘認為建築可以彰顯跨越時空和文化,締造地域歷史和全球運動。他的設計體現了他對共同協作和跨文化交流的看法,反映建築物和空間跟周遭環境息息相關的信念,即建築與生活密不可分。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展期:2024年6月29日至2025年1月5 日(星期日)

地點:M+西展廳

此展覽由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王蕾、荷蘭鹿特丹The New Institute館長兼藝術總監陳伯康,並由M+設計及建築策展助理陳迺安和吳紫茵協助。

 

立即追蹤 Home Journal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並訂閱Newsletter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貝氏家族於上海法租界福開森路  (現武康路) 貝祖詒住宅 (屬中國銀行所有) 的花園中合照。後排:貝聿銘 (左三)、貝祖詒 (左六),坐者:貝聿銘祖父貝理泰 (左五) ,1935年

圖片提供:貝洽 © 版權所有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貝聿銘 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級習作設計《一所香港銀行家會所》,1938至1939年

圖片提供: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 © MIT Museum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貝聿銘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論文中「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設計的剖面繪圖,1946年

圖片提供:哈佛大學設計學院Frances Loeb Library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貝聿銘及法國總統François Mitterrand 檢視羅浮宮金字塔的玻璃樣品,1987年

圖片提供:© 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Webb & Knapp雙曲面大樓(1954–1956,未落成)模型照片,紐約,1956年

圖片提供:©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陳其寬(繪圖師)

貝聿銘建築師

東海大學(1954–1963)女生宿舍庭院內透視景觀,台中,約1955年

複印本

圖片提供:M+,香港,獲授權數碼複製  ©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貝聿銘向一位俄克拉荷馬市官員講解他對該市新市中心的發展提案,約1964年

圖片提供:© The Oklahoman – USA TODAY NETWORK

Tags: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Load more

We use Cookie on our website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possible experience,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our Privacy Policy.

Yes, I under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