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設計工作室via.創辦人Frank Leung為香港打造了不少品味人士的聚會空間,作品包括Atrium House的頤舍、House of Madison、ONE SOHO,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賽馬會米埔斯科特訪客中心等。今年標誌著工作室成立十五週年,別具意義。
為何將公司命名為via.?
我希望公司名字簡約而不只是字母的組合。選擇不用個人名字命名,是因為我深信工作室應超越個人層面。「via」在意大利文中解作街道,英文則有「經由」之意,正好代表我們透過設計與建築所追求的理想。設計是一個協作過程—不單是工作室內部,更涵蓋顧問、建築商、供應商、工匠、藝廊等合作夥伴。衷心感激每一位同路人,在道條路上與我們並肩前行。
從私人住宅、會所到示範單位,你如何為不同客戶度身設計?
每個項目都是為客戶量身訂製的獨特作品,我們著力探索如何突顯每位客戶的特色。
即使是對風格有明確想法的客戶,我們依然不斷嘗試突破。以ONE SOHO為例,我們在The Roastery Room大膽採用鮭魚色調,令人耳目一新。在這個項目中,我重新漢繹蘇豪區的意境,讓人彷如置身當地。要將蘇豪區的韻味帶到此處,實餐豐富的禮驗積累。我每年都造訪紐約,被這座城市的藝術與文化深深吸引。因此,我們營造的不懂是表面佈景,而是真實的氛圍。
2024年對你面言有何意義?
今年對我們而言是反思的時刻。我們正籌備15周年特刊,回 自2009年創立以來各類型、不同規模的項目軌跡。這本名為《vi5.》的特刊不懂展現最終成果,更收錄了幕後工作、設計草圖、模型、創作過程,以至一些尚未實現的創意構思。許多朋友看過初稿後,都對我們的作品數量感到讚嘆,連業內人士都表示:「原來這些都是出自你們手筆?」回顧過往的示範單位作品,外界或許認為過於商業化,但對我們而言,每個示範單位都蘊含豐富的藝術探索。除了作品數量,我更見證了自身設計語言的演變。現今我們更著重舒適感,視覺表達更見簡約、沉穩,空間精煉但不失開闊。編製這本特刊的過程本身就極具啟發性。
今年最難忘的項目是甚麼?
今年很高興首次在我們設計的「世界自然基金會賽馬會米埔斯科特訪客中心J舉辦Open House Tour。雖然我們主力商業項目,但同樣重視公共、民生和教育範疇的工作。在規劃這個商務中心時,我們的設計理念是為大眾認識濕地生態提供一個起點,同時亦為研究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基地。整個中心的設計讓訪客能真體驗生態系統•這近乎是一個公益項目,為重要的地質研究建立基礎。有別菸一般完工後便轉移至下一個項目,這次能夠回訪,了解營運情況和聽取訪客意見,令項目更有意義。
間暇時最愛做甚麼?
一定是攝影。我對攝影的熱愛源於兩個元素:首先是光,我一直著迷於捕捉光的賞感。就如電影《我的完美日常》中的光線,呈現出自由而短暫的特質,每一刻都是獨特而無法重現的。其次是街頭生活,我熱衷於捕捉轉瞬即逝的剎那。我經常用手機拍攝,如同紀錄視覺日記,重視真實感。
對時下年輕設計師有甚麼建議?
現今創業門檻雖低,但不少設計師很快就陷入「我是否已形成個人風格?」的迷思。然而,在充滿挑戰的環垸下,更應重視業務的可持續性。回想2009年創立工作室時,我已著力思考如何開拓多元收入來源和維繫客戶關係。初創期間或許較易獲得一定工作量,但關鍵在於如何持續發展。設計師往往富有藝術觸覺,傾向跳脫框架思考,因而較抗拒談論商業營面。但正如我的前上司所言,必須先確保生存,成為可靠的設計師,才有餘裕探索自我。懂得分先後次序很重要。最後分享一點心得:現今影像製作便捷, 染速,更有人工智能輔助,但我們處理的始終是蘭乎時間和重力的課題,探討市物如何隨歲月演慶—多一分實際經驗'必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