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公司LAAB為香港多個重要公共空間擔網設計,包括KII MUSEA、富蒸斯亞洲總部、維港文化匯,以及MOSU Hong Kong等。今年,團隊於巴黎的Maison & Obje設計展呈獻香港館,以3D打印製成的回收環保磚塊疊砌而成。身為咖啡愛好者,創辦人更在總部開設咖啡店,已成為品味人士的聚會場所。
你是如何投身室內及建築設計的?
吳鎮麟:從父母在我升中學前送我一台電腦開始,我就對設計和科技產生濃厚興趣。我開始自學設計和編程,為學校和朋友的企業製作各類設計作品,包括網站、影片動畫、出版物、海報和場地布置。除了在港大和麻省理工學習建築,我還在英國、美國和意大利參與過多個創新建築和智慧城市項目。這些經歷為我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也塑造了我跨領域的設計視野。
葉晉亨:我最早關於建築的記憶,源於十歲時哥哥購買的一本香港太空館相關書籍。我常常翻閱當中記錄,由動土至標誌性蛋形建築完工的工地照片。我想那本書從那時起便在我心中埋下了種子。我在柏克萊完成本科學位,後於港大取得碩士學位。早期在香港各大建築事務所的工作經驗,讓我掌握不同規模及類型項目的設計。這些多元化經驗塑造了LAAB的鍪體設計方針。
如何在商業設計中融入本土文化、傳統和美學,同時保持LAAB的風格?
我們不追隨特定的設計美學、範式或風格,而是投入大量時間理解每個項目的脈絡,發掘其真實的文化和歷史,以此建構項目敘事。直覺和理性思考在我們的創作過程中同等重要。我們認為思維(設計)和雙手(製作)在將無形理念轉化為有形現實的過程中同樣重要,因此我們大量實驗原型和實體模型。我們在設計和製作之間反覆推進,兩者在不同設計階段相互啟發。如果要說有什麼「LAAB風格」,那就是我們的設計方法論。
今年最令你引以為傲的項目是什麽?
commaa!我們在太平山區的全新辦公室今年初落成。這裡不僅是我們的工作空間,更設有一間對外開放的咖啡廳及文化空間,名為commaa。自從commaa在三月開幕以來,我們舉辦了各式各樣的工作坊、展覽、講座和活動。這個新據點的設計凝聚了許多同事的巧思,成果令我們感到相當滿意。
哪座城市為你帶來最大啟發?
香港本身就是一座極具啟發性的城市,但直到我們到國外旅行才意識到這一點。當我們在其他城市體驗不同的做事方式時,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香港沒有這個」或「為什麽香港在這方面有不同做法」。這些思考讓我們洞察香港作為一座城市的機遇和限制,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啟發設計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