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意空間,不僅是一種美學表現,更是一種啟發心性的境界。正如山隱建築創辦人何武賢所言:「 禪,只有當下的感應,剎那間的領悟。」

江南行館
成立於1981年的台北室內設計公司山隱建築以「生活禪空間美學」聞名,數十年來,創辦人何武賢致力將禪修行境界融入空間設計,把建築、室內及景觀思維融匯貫通,創造出能夠啟發心性的理想生活場域。在當代都會人越來越重視生活福祉(wellness)的趨勢下,一個能夠滋養身心的居住空間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與何武賢展開對談,深入探討禪意的本質,以及禪空間在現代生活中的獨特價值。
你是如何成為室內設計師的?
這是一個漫長的「內心探索」過程。80年代初出社會,我以手繪建築外觀透視圖投入建築美學行業;90年代自許進入「演而優則導」階段,將紙上談兵落實於建築造型及室內設計上。2000年後,有感於空間最理想的狀態應是「建築、室內、景觀」三位一體的設計規劃,一路探索、追求、實踐至今四十餘載。

於你而言,何謂「禪意」?
「禪意」空間,需具有啟發心性的功能。我年輕時對於「禪意」的認知,就建築領域而言,和很多人一樣都停留在東方佛道的寺廟表達,如中國各地的古廟、日本京都禪寺等。直到步入中年,接觸了佛教的修行觀念,從禪宗所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中領悟「心」的會意和「性」的本質,而於設計規劃中從心靈出發,從建築的實體空間至精神層面空間的領悟。我提出「空間外的空間」乃是物理與精神並存的觀念,視業主的因緣,設計隨機能而形,將心靈的內感空間與外在的現實空間融為一體,所謂「禪意」的顯現正是「啟發心性」的當下。

江南行館
為何禪空間在你的設計中如此重要?
它是啟發我心靈創意的泉源。十年前某一場設計師活動的演講中,我提出以下五點對於禪的論述:
禪,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
禪,沒有東方西方的區隔。
禪,沒有古典現代的分別。
禪,沒有世間可推的邏輯。
禪,只有當下的感應,剎那間的領悟。
西方的「極簡」設計內涵與東方的「禪境」屬性極為相近,我們能在「極簡」中見到「禪意」的境界。我提出「禪有幾何.幾何有禪」的觀念作為我的設計思維,禪意有幾何?答案是「幾何有禪」。我以這種現代的設計手法來詮釋禪境,創造出具有啟發性的空間,這樣的空間才能觸動我們的心靈。這是我一直以來所說的心靈設計,具有靈性的空間設計才是我想要表達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禪」在我的設計中如此重要的原因。

近年最令你引以為傲的設計項目是甚麼?成就一個出色的室內設計項目,有什麼秘訣嗎?
「禪有幾何.幾何有禪」系列作品是我引以為傲的,秘訣在於「但求緣起心靈,走入創意無限」。自2018年開啟了這扇設計理念的大門之後,便開始將之落實於作品之中。其中台灣苗栗的「銀杏谷伊秋山莊」(暫名),是我目前很期待的作品。山莊位於海拔800公尺的馬那邦山上,從業主十年前購地開始,我就開始將建築、室內、景觀作一體性的規劃設計。在這段不算短的日子裡,我領悟到山林間四季變化的奧妙,也向大自然致敬學習,並體現自己的設計思想,將作品融入於山谷與雲霧裡。
要成就一個出色的設計項目,我個人的看法就是除了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外,同時要具有理性的空間分析,以及感性的生活訴求,用心靈感悟,創造空間之外的空間,一個具有靈性、啟發性的空間。
哪本書、電影或音樂最能啟發你的創作靈感?
《流浪者之歌》是我在18歲時閱讀的一本書。其實當時我也看不太懂,但那種內心深處的探索旅程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深受啟蒙而不自知,也影響了我日後對設計追尋探索的態度。影像美學的領悟是設計人最必需具備的部分。回顧80、90年代,我觀賞了大量的歐洲黑白電影,如法國尚盧.高達的《斷了氣》、義大利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現》等大師的作品,當然還有日本小津安二郎、台灣侯孝賢等。這些導演的電影大大啟發了我的心靈,當時瘋狂到自己出資自編自導拍片,就為了讓心中的想法實現在電影影像之中。沒想到影片還在1994年獲得台灣行政院舉辦的「金穗獎」,並入圍了比利時布魯塞爾影展。這些生活中累積起來的點點滴滴,都是滋養一個設計師心靈內涵的養分。心靈的空間無限,正是創作的泉源。

展望2025年,有何新的設計或發展方向?
「靜謐中的精華」,這是2025年初一個全新開創的作品。「首泰信義」陳公館,位於台北101附近,是一個都會型的精緻住宅項目。除秉持「禪有幾何.幾何有禪」的設計理念外,還著重將時尚家飾與藝術品融入禪境空間,我稱之為「靜謐中的精華」。
屋主特別喜好精緻時尚的低調奢華品味生活,我以「靜謐」的氛圍來創造空間,以展現屋主不凡的生活文化品味。身為一個設計師最大的喜悅,莫過於看到自己設計作品能夠全然地落實與呈現。
展望新的一年,除設計作品外,還有一個出書的計劃,書名為《禪有幾何》。屆時書中將從年輕時的「老禪」,說到「生活禪」,再到現在的「極簡禪境」,期許自己多年來領悟下的禪意作品,能在此時空作一個完整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