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Weave Living的始創人兼集團首席執行官Sachin Doshi,作風一向相當低調。Home Journal有幸在品牌的盛大開幕禮上,邀請到Sachin跟讀者們分享他對品牌將來的演變和未來發展的看法。
你每天的工作流程概是怎樣?在過去的幾年裡也許有出現變化?
我先說說我在第一次創立公司的時候,那是在2017年7月。當時我們只有四個人,所以它是真正的始創公司。這真的很有趣,因為我們做了所有的事情,無論是尋找合適的房產收購,還是籌集資金、做設計、準備運營或是管理裝修和租賃的事宜。我們全都施出渾身解數,希望可以為公司作出貢獻。
在當時來說,我們的概念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沒有人以我們想做的方式去經營一間公司。當公司規模發展到大約七到八位員工時,我們在太子開設了我們的第一間門市。我仍然記得那一天:我們都在親力親為,確保洗手間內有廁紙、皂液器裡有肥皂、不同機器裡有電池等等。談到現在,我們的公司已經發展到有50人的規模,當中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我們仍然時刻保持著一個創業的心態。
對我來說,對事物好奇的感覺到現在仍然存在。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設計和感受房產的外觀,希望從物理角度確保住客住宅體驗良好;我也花了很多時間和投資者交談,同時非常感恩地有一個大投資者在背後支持我們。我經常和團隊們交談--不論是我們的營銷活動,還是花時間走訪我們購買地點的街道。我打從內心喜歡房地產,所以在一個街區走走,想像我們可以如何改變它,對我來說真的很有趣。
對於Weave Living投資組合中的最新項目--Weave Suites,其兩者概念是相當不同的。你可以能解釋一下嗎?
這個概念源於我們的客人 。當我們和一些企業和B2B客戶交談時,他們都表示非常喜歡社區元素和共享空間這個概念。但他們認為,對於那些在香港逗留6至9個月的中層管理人員,他們更希望得到一個更「貼地」的居住體驗。這並不是環境本身的問題,而是關於空間。我們相信我們有能力創造一個增加與他人互動機會的空間。所以我們退後一步慢慢思考:我們是否過度地進入了服務式公寓的範疇?
及後我們便發現我們並沒有違背初衷,因為大多數服務式公寓都是更大的住宅,但你並沒有機會真正認識身邊的鄰居,也缺乏那種促進社會互動的能力。我們想創造屬我們自己的服務式寓宅。 Weave Suites的出現是回應了對市場的需求。直至目前為止,我們得到的反應都非常好。在開業之前,我們已經售出了所有的大套房,而且我們收到的反饋意見在總體上是十分正面,令人鼓舞。
你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Weave Suites設計理念的工作?
我在很大程度上參與。 我在設計方面是非常挑剔的,單是好的設計是不夠的,你必須能夠以某種方式去操作它,而且人們能在這個空間中進行會面和聚會應到舒適。我認為設計是整個項目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如何巧妙安排、充分利用所有面積,這才是對用戶體驗至關重要。
你為什麼選擇把Weave Suites設在西營盤?
位置是我們所有房產的一個關鍵點。西營盤是一個非常時尚的地區,同時也是新舊事物的完美結合。如果你向左走,就是荷里活路;如果你向右走,就看到乾貨海味店。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而且它還是香港最好的咖啡集中地。
我們希望我們的住戶能夠好好享受住宿體驗(而不只是當房間是一個吃飯、睡覺、做飯和打掃的地方)。如何與社區和近鄰進行進一步的交流?我在香港已經住了15年了,但從來沒有真正認識身邊的鄰居。但是我希望把過去香港人在彼此家中出出入入、借東西這些互動元素帶到Weave Suites上。
Weave的概念是來自你的個人經歷嗎?
直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曾經住在四個不同的城市。對我來說,每次搬家最困難的事情有兩件,一是找到適合的住所;二是建立一個社交網絡。成立Weave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想建立一個值得信賴的公司。當人們選擇我們的產品時,他們知道可以信任我們的標準和一致的水準:一個好的地點、安全和擁有良好設計。
我還記得17歲時從印度搬到澳洲時,一開始感到非常孤獨,但在大學時期結交裡的朋友到至今仍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現在的我,我真的從這些友誼和關係中受益匪。我認為沒有一個更好的方式去和你一起生活的人去建立聯繫,所以我想從自身經驗出發,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
公司的未來方針是什麼?
我們將推出另一個令人興奮的住宅項目,這將與我們之前所做的十分不同。這特別為那些想要更傳統的生活體驗的人而打造。計劃在2021年中期開業,這將真正完善我們的產品系列。
香港仍然是我們主打的焦點市場,但我們去年也宣佈我們即將進入新加坡。我們相信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在所有主要城市都適用,同時希望公司業務可以緩慢和戰略性地增長。我們正在考慮在香港進行一些不同的計劃,以擴大在香港的項目數量。香港的房價實在太貴了,而且不會再便宜。作為一個吸引全球人才的國際城市,我認為我們創造了符合全球標準的住宿條件,為這個城市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