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視平面設計嗎?簡單兩個問題:滙豐銀行的紅白六角形標誌由誰設計?有多少人知道答案?
滙豐銀行的紅白六角形標誌、渣打銀行的鈔票設計,還有多間著名香港公司的標誌,都出自石漢瑞的手筆。石漢瑞並非土生土長香港人,他於1934年在奧地利出生,自1961年起遷至香港生活及工作。他師承美國著名設計師保羅蘭德,其平面設計深受從蘭德身上學到的原則影響。石漢瑞開創獨特的圖像傳意方式,以敏銳的視覺巧妙地將不同文化元素並置,從而設計出趣味盎然、出人意表且耐人尋味的作品。
他於60年代為《The Asia Magazine》設計的封面為例,「希」和「望」兩字以疊印方式呈現,當年用油墨平面印刷,不盡完美的筆觸,反而讓人感受追求希望背後的艱辛。
再看他於70年代設計的淘大花生油罐的圖像,用三顆花生代替「油」字的「三點水」筆劃,毋須固作高深,人人一看懂,圖像簡潔,意思清楚,設計具親和力。
石漢瑞深入民心之作:滙豐銀行六角形紅白標誌,以四個三角形緊密靠攏,其餘兩個三角形一個指向東,一個指向西,象徵集團各成員一起進軍世界。整個標誌看起來,氣勢磅薄。
如果你想進一步欣賞石漢瑞的精彩設計,機會來了,由2024年6月15日(星期六)起,於西九文化區M+舉行「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展出逾200件來自M+藏品系列和石漢瑞個人收藏的展品。
「石漢瑞:化圖為語」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石漢瑞的成長歲月及早年在港的經歷。1938年,石漢瑞一家因德國吞併奧地利並實行反猶太政策而被迫離鄉背井。他在紐約接受教育期間,接觸到當時一些頂尖藝術家,其後更在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師從美國著名平面設計師保羅蘭德。1961年,石漢瑞獲派往香港開設《The Asia Magazine》香港總部。1964年,他在港自立門戶,成立圖語設計有限公司(現石漢瑞設計公司)。
展覽的第二部分展出M+石漢瑞項目檔案的精選作品,展示他的設計如何反映香港的發展,並體現市民日常生活的變化。從海運大廈、康樂大廈(現怡和大廈)等重要地標,以至各種宣傳推廣香港的活動、消費品、銀行、酒店和私人會所,這些精選項目呈現了香港一些歷久彌新的品牌形象。
石漢瑞表示:「M+是扎根亞洲的視覺文化博物館,能夠在此舉辦個人展覽,見證我的創作歷程和作品,我深感榮幸。香港一直是我的家,這城市多年來賦予我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能夠為香港各方面革新的發展出一分力,我深感自豪;另外,我也期盼能藉這次回顧展,讓全球觀眾了解圖像傳意的藝術,並以新的思考角度視之為香港視覺文化的一部分。」